YY
10 Feb, 2018瀏覽率:133
消化不良
消化不良是消化作用不完全,出現腹部脹氣/不適、腹部疼痛/痙攣、胃灼熱、頭暈和腸內有大量的氣體、排便不正常。如果經常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,應先到醫院檢查確認病因。
食物在口腔被嚼碎後,和唾液的消化酶混合,經過食道到達胃部(與鹽酸、消化酶、胃泌激素混合)變成半流體的食糜進入小腸。小腸會再分泌更多的消化酶,並開始吸收營養素。食糜進入大腸會再繼續吸收營養及水,剩下的廢物形成固體,排出體外。正常食物在體內的過程大約18~24小時,超過時間就會產生有害的毒素。
腸道是第二個大腦
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ichael Gershon教授,提出「腸道是第二個大腦」的概念。因為腸道具有二億的神經細胞,會影響大腦神與全身的器官。人體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集中於小腸,如果小腸的免疫系統失靈,身體免疫力就會跟著下降。而大腸中的不同腸道菌叢會刺激身體分泌不同的酵素和荷爾蒙,除了能提供養分、控制腸道細胞的發育,並決定免疫系統的成熟發展。醫學研究陸續發現,腸道的疾病與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神經疾病、癌症等息息相關。因此照顧好腸道,讓腸道釋放出的酵素和荷爾蒙能與大腦指令互相配合,才能達到身體健康的平衡狀態。
消化不良的原因
心理壓力影響到控制腸胃肌肉收縮的神經、或吃得太多/太快、吃飯時嚥下太多的空氣、飲食不當(如醣類攝取過多)、飲用過量的刺激物(如咖啡、茶、酒)、飯前或用餐時抽菸、用餐時神經緊張或焦慮…等。
鹽酸分泌過少
缺乏維生素A、B及蛋白質攝取量過少,都會造成鹽酸分泌不足;也會因此減少消化酶的分泌,影響胃中食物和消化酶的混合,而損害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。
胃酸過多/胃灼熱/胃食道逆流
通常是由於吃得太快,或是在疲倦、沮喪時用餐。焦慮食用餐特別容易嚥下太多的空氣,空氣會使體溫上升、空氣因此體積膨脹,導致打嗝時將胃酸擠進食道,刺激黏膜組織,造成不適。
使用制酸劑和鹼化劑,會中和胃內所有的酸,阻礙正常的消化,干擾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吸收,長期使用會使胃壁變薄,黏液分泌幾乎接近停止,在胃酸及黏液不足下,幽門桿菌便容易侵入受損的黏膜傷害胃壁,因此利多於弊。
牛奶是西方醫療上,曾使用來取代制酸劑,又可以修補胃壁組織的做法,但乳蛋白可能會加速胃酸分泌,使疼痛的舒緩只是短暫無法持久。目前使用大豆分離蛋白,是可以取代制酸劑紓解胃酸造成的不適較持久,並能修補受損的黏膜組織,符合人體自然機能的治療方法。
噁心、嘔吐
噁心和嘔吐是許多疾病的徵兆,如盲腸感染、低血糖、食物中毒、內耳發炎造成的急性暈眩症…等。如果症狀持續,必須儘快就醫。
飲食中缺乏鎂、維生素B6也會導致胃痙攣、胃脹、胃痛,而引起噁心及嘔吐;過多氣體進入胃部也會引起噁心。
維生素B6可以治癒因懷孕、輻射、晃動(暈車/船/飛機)等,引起的噁心和嘔吐。嬰兒的嘔吐也能以鎂、B6治療。
潰瘍
胃內層的防護裝置受損,使胃無法分泌足夠的黏液抵擋強酸的侵襲,就會造成潰瘍,胃部(胃潰瘍)、十二指腸(十二指腸潰瘍)、腸內(消化性潰瘍),都是會發商潰瘍的位置。當潰瘍穿破血管時,就會出血,即出血性潰瘍。潰瘍會造成胃痛、下背痛、頭痛、窒息感、發癢…等不同的症狀。
長期忽略胃潰瘍易導致胃癌
根據統計胃潰瘍大多是「幽門桿菌」(1994 WHO列為一級致癌物)造成,胃液是強酸,因此胃黏膜上會有黏液包覆保護胃壁。過多的鹽分會破壞黏液,使胃黏膜受損,幽門螺旋桿菌便容易在此增殖,進一步破壞胃壁而致癌。
潰瘍的其他原因是「壓力」、「藥物的濫用」造成,並且在焦慮狀態下進食會使潰瘍惡化,因此患者必須盡力消除壓力的來源,並避免長期服用消炎藥、制酸劑(胃藥),除了生活型態調整、透過思想改變、信仰、適度運動…等舒緩方式外,也必須調整飲食,才能徹底改善健康。
在台灣醫療通常會採用抗生素來對抗胃幽門桿菌所引發的胃潰瘍,並使用制酸劑或是胃酸抑制劑來降低胃酸;長期服用制酸劑的壞處多多(已在胃酸過多中說明,請自行參閱),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採用抗生素治療一年後幽門桿菌復發率為70%,四年後復發率更高達98%。且該疾病與胃癌的高度相關不容忽視,更顯示飲食習慣調整、營養醫學的重要性!
潰瘍的飲食
首先應採取無鹽或低鹽的飲食,並攝取足夠的抗壓力營養(維生素B群、C、鈣)。為避免吃太多分泌過多的胃酸,患者應少量多餐,並且避免攝取咖啡、酒精、茶等會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,及會導致腸胃不適的油炸、重口味&刺激性食物、阿斯匹靈也都應禁止。維生素A、B群、C、E、蛋白質、不飽和脂肪酸,是有助於修復潰瘍的營養素。
腸胃脹氣
腸胃脹氣的原因有二:一是吃進去的空氣(吃得太快、或焦慮沮喪時進食)、二是未消化的食物(攝取過多食物、缺乏特定食物的消化酶、豆類中所含人體無法分解的醣類)中腐敗細菌所釋放的氣體/在腸內發酵。
B群中的泛酸可以幫助人體製造氯化乙醯,此物質可以傳遞訊息給神經,控制腸的活動與消化酶的分泌,因此可促進腸的蠕動、幫助消化減輕腸內脹氣。
富含B群的食物、優質蛋白也能促進消化酶的分泌、腸道好菌的生成,提升消化能力;食物中的纖維素能刺激腸道的蠕動,避免食物在體內停留過久而腐敗。運動也能刺激腸的蠕動,破壞大量的氣泡。
腹瀉/拉肚子
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是結腸中的細菌(可能來自部分腐敗的食物)闖進腸道中。食物過敏、身體還未適應的大量纖維、食品添加劑、未熟的水果、牛奶…等,也是腹瀉的原因。
長期腹瀉患者(例:腸躁症、腸道功能退化)的飲食不必刻意減量,除了要補充大量流失的水分,且要特別注意均衡攝取五大營養素,以補足大量流失的營養素。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B群、C及與水密切相關礦物質的鉀、鈉、鎂。
急性腹瀉者,應立即就醫判定病因,則應暫時禁食,醫療上可能會施打生理食鹽水、葡萄糖,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及水。或建議禁食,僅吃少量容易消化分解為葡萄糖的稀飯、白吐司。
便祕
便祕是排便次數太少,使廢物積存於結腸,變乾而難以排出。便祕的原因很多,但主要為飲食習慣不佳、缺乏水分、粗纖維、壓力/疲倦/焦慮等心理因素、缺乏運動。便祕者應避免缺乏纖維的白飯、肉類攝取過量,並要補充大量的纖維素(蔬菜水果、全穀類),以刺激腸道蠕動、減輕腸道的負擔。一餐中含纖維、維生素的蔬果應優先食用以活化腸道。優質的脂肪具有潤滑結腸黏膜壁的作用。
腸道經年累月地疲憊工作,將導致腸壁變厚變硬,並出現被稱為憩室的囊狀結構,宿便長期囤積在憩室中,會產生大量的壞菌、惡臭、毒素,進而成為大腸息肉、大腸癌。
大腸癌
大腸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之首位!
除了上述應多攝取蔬果中的纖維素、植化素相關說明外,加工肉品、燒烤、紅肉、劣質油品&動物性脂肪...都是學術研究後判定有關的原因。例如:加工肉品含亞硝酸鹽進入腸胃後易產生致癌物「亞硝胺」、肉類油脂經高溫加熱後產生致癌物「多環芳香烴」、紅肉高溫後產生致癌物「異環胺」...等。2015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「國際癌症研究署」(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,IARC),便直接將加工肉品列為1級致癌物、紅肉列為2A級致癌物,來提醒世人注意。雖然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疾病,但調整飲食習慣即可預防之。依據衛生福利部的2012發佈的國人「飲食指南」,攝取蛋白質的來源,首選是大豆,應每天攝取。
YYMIKI幫助您透過飲食徹底改善腸胃不適
三基MIKI大豆蛋白 2罐/套
NT$2880 NT$3600
三基MIKI天然棗精 5瓶/套
NT$2880 NT$3600
三基MIKI BIO-C維生素C(粉粒) 2盒/套
NT$2880 NT$3600
頂級酪梨油250ml
NT$1020 NT$2500
頂級酪梨油500ml
NT$1980 NT$47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