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Feb, 2018瀏覽率:731
癌症自民國70年(1981年)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,迄今已超過30年以上,人人聞癌色變,但您知道癌症也是屬於可以預防的「生活習慣病」?
英國的杜爾博士(Sir Richard Doll,1912-2005)在1981年從流行病學調查中,得出癌症的原因為:飲食、抽菸、慢性癌症、性生活、酒精、公害、職業、放射線、工業產品、醫藥品、食品添加物、紫外線…等。而開始出現「癌症是可以預防的」、「癌症是生活習慣病」。現在的防癌常識中「癌症有六、七成是可以預防的」即起始於杜爾的知名研究。因此他說:「如果生活習慣是疾病的原因,只要了解什麼生活習慣會產生疾病、什麼生活習慣能預防疾病,疾病就會少」
全球首位完成食道癌手術的國際癌症醫療權威醫師中山恆明(千葉大學、東京女子醫學大學教授),經常告誡學生說:「以為自己能治病是自戀的想法,只有沒水準的醫生才會這麼想。治療要靠患者自己的力量,醫師只是從旁協助。」中山的學生,目前也是全球知名的癌症權威醫師濟陽高穗(千葉大學教授、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、台西診所院長)說:「人本來就有具備治好疾病的自然治癒力,因此醫療重要的不是動手術治病,而是協助病患的自然治癒力運作,引出能抑制癌症腫瘤的免疫力。」
癌症發展的階段:多個遺傳基因受損,使癌症基因起動,抑制正常基因無法運作→發生異常的細胞增殖→遺傳基因繼續變異,癌症以移轉方式惡化。
與飲食相關的致癌原因
◎鹽分過多
胃液是強酸,因此胃黏膜上會有黏液包覆保護胃壁。過多的鹽分會破壞黏液,使胃黏膜受損,幽門螺旋桿菌便容易在此增殖,進一步破壞胃壁而致癌;或使鈉直接進入身體細胞,造成細胞內外的礦物質失衡。
所以已經罹患癌症者,最好採用接近無鹽的飲食。
◎檸檬酸循環障礙
正常的人體細胞內(細胞內液)的鉀比細胞外(血液或淋巴)多,而細胞外的鈉比細胞內多,攝取高鉀的食物,能促進鈉的排泄,對體內礦物質平衡非常重要。而幫助人體細胞維持內外不同的鈉鉀濃度,需要能量分子ATP來推動「鈉鉀幫浦」。檸檬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素(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)的最終代謝通路,也是聯繫的樞紐,檸檬酸循環中產生的ATP,有助於提升「鈉鉀幫浦」的活性。檸檬酸循環發生障礙時,ATP就無法充分生產,便容易引發癌症。而食物在體內需要十二種以上的維生素B群來支持酵素作用(輔酶作用),在法國巴黎第四大學(Sorbonne University)路斯汀醫師的研究發現,檸檬酸循環迴路順暢,神經節瘤就會縮小;也就是代謝不正常時,遺傳基因就會發生突變。這就是為什麼從糙米等食物攝取充分的維生素B1活化能量的迴路,癌症會消失的原因。(濟陽高穗癌症飲食法,2009)
◎活性氧(自由基)
活性氧是非常不穩定的氧氣,人體利用氧氣製造能量,因此體內一定會有活性氧。活性氧會在氧化的過程中傷害細胞,但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的細胞也會利用活性氧的力量還殺死癌細胞…等異常細胞。雖然是不可或缺的,但過多就會傷害體內的細胞、組織。
人體內具備一種能去除活性氧毒性的酵素,但隨著年紀增長,其能力會降低;且活性氧會因壓力、空氣汙染、食品添加物、紫外線、激烈運動、飲酒、吸菸…等因素增加。活性氧傷害細胞後,會產生糖尿病、動脈硬化、皮膚斑、皺紋、白內障…等老化的現象,也會傷害細胞的遺傳基因,因此過多活性氧的身體就容易罹癌,為避免活性氧的傷害,養成不累積體內活性氧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習慣。
因此除了依賴體內的酵素外,從食物中攝取大量具有「抗氧化營養素」,將體內多餘的活性氧清除,是非常重要的。
富含維生素A、B、C、E的水果、蔬菜…等,就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。
◎動物性蛋白質、動物性脂肪、反式脂肪與酸敗油品
動物性蛋白質會提高罹癌率
美國康乃爾大學柯林‧坎貝爾(T.Colin Campbell)就癌症與營養間的關係進行多項的研究後,提出的結論為:「完全不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是最安全的」。(與知名的癌症自然療法葛森博士Dr. Max Gerson的觀點一致)。其中一項比較動植物蛋白質的實驗,以酪蛋白(牛奶的動物性蛋白質)、黃豆的植物性蛋白質兩組實驗比較,蛋白質攝取過量下(20%總熱量,>建議之10%),病灶反映(誘發癌症)動物性蛋白的影響遠遠高於強力致癌物黃麴毒素,而植物性蛋白質即使攝取量高也一樣不會影響。因此判定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的風險極大,攝取量不應高於5%,植物性蛋白則無誘發癌症的問題。
動物性蛋白質是最難代謝的物質,進入體內後肝臟必須提高酵素活性、肝臟處理速度變快後,會促進各種合成酵素反應,使遺傳基因容易錯誤結合,在人體免疫機制無法完全消滅異常細胞時,導致癌症機率大增。(濟陽高穗)
動物性蛋白質不含任何食物纖維,在沒有食物纖維的幫助下,大腸的負擔大增,腸壁會變厚、變硬,並產生許多窒室使大便堆積。建議植物性、動物性食品的攝取比例建議為7:1,其中動物性最好來自魚貝類。(新谷弘實,世界腸胃內視鏡外科權威)
動物性脂肪會降低免疫力
動物性脂肪,特別是應該要禁食的四足動物性脂肪,主要由兩類的脂肪酸所構成,一為飽和脂肪酸(SFA)、另一類為花生四烯酸(AA)。(魚類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酸,與一般的動物性脂肪特性完全不同)
已知經常攝取動物性飽和脂肪酸,體內的LDL(低密度脂蛋白,將膽固醇由肝臟運送到組織的脂蛋白)就會增加。當LDL過多時,就容易在血液中積存進入血管壁,一旦受到活性氧的氧化,就會成為有劇毒的「氧化LDL」。此時人體免疫系統會派出「巨噬細胞」將氧化的LDL吞下殲滅,而使巨噬細胞不斷膨脹(稱為「泡沫細胞」),最終破裂。泡沫細胞或巨噬細胞的屍骸在血管壁中沉澱,就會引起「粥狀硬化」型態的動脈硬化,即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。
而LDL過多,導致動用過多的巨噬細胞(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是攻擊癌細胞的核心分子),使平時在體內巡邏摘除「癌芽」的數量變少,而免疫力下降。
另外,因動脈硬化導致末梢血液循環變差,免疫系統的細胞就無法抵達每個角落。使「癌芽」容易增殖壯大。
除了動物性飽和脂肪外,動物性脂肪中另一類脂肪為花生四烯酸(AA)。AA以磷脂質儲存於細胞膜,透過PLA2被釋放出來,並代謝成各種類荷爾蒙(如PGE2、PGI2等)以啟動身體免疫防衛機制;但AA過量,易代謝過多的類賀爾蒙,使身體容易發炎、過敏、精神沮喪。身體過度的防衛,除了造成病痛與不適外,對正常的免疫機制也是有減損的。
反式脂肪、精煉油脂、油炸食物
為了維持油品的穩定及討喜的風味,市售的植物油幾乎都會將不飽和的植物油局部氫化。另外,非採用傳統低溫壓榨法製油,而採用溶劑萃取法,就會產生反式脂肪(新谷弘實,2008),另外精煉油脂必經高溫200℃以上製成所產生的衍生物(3-mcpd & 縮水甘油),都是除了被確認為導致LDL上升的主因(食品化學毒物期刊,2020)也是WHO定義的致癌物。反式脂肪不單會使LDL增加,還會使HDL(將過多的膽固醇由組織運回肝臟的脂蛋白)減少。因此較飽和的動物性脂肪更具危險性。
長時間在油鍋裡炸食物的油脂,除了反式脂肪外,還增加了高溫酸敗的可能性,酸敗的油脂將帶給體內大量的自由基(活性氧),會引起脂質代謝&免疫系統異常、動脈硬化、誘發癌症。也應極力避免攝取。
◎糖、精緻醣類(白米、白麵)
攝取糖、精緻醣類,除了缺少醣類燃燒為能量所必須的維他命B,容易造成消化不良、胃痛、噁心外;這些醣類會快速分解成為葡萄糖進入血液,使血糖急速上升,而胰臟就必須分泌胰島素,除了燃燒部分立即使用的葡萄糖作為能量外,同時促進肝醣、脂肪的合成儲存過多的能量,使血糖下降。胰島素除了能降低血糖外,也具有將血液中的葡萄糖、脂肪酸、胺基酸等營養儲存到身體組織的賀爾蒙。
吃糖及白米導致大腦的快樂中樞麻痺(如,幸福賀爾蒙多巴胺接收器數量減少)而難以從一般食物獲得滿足,而出現中毒現象。血糖值下降時,會出現情緒焦慮、極度渴求甜食來安定情緒。胰島素長期高濃度地在全身運行,腦神經會出現興奮感、類似癲癇的症狀。
經常快速上升的血糖,將使胰臟過勞及老化。而胰島素除了能降低血糖外,也具有將血液中的葡萄糖、脂肪酸、胺基酸等營養儲存到身體組織的賀爾蒙。因此,將產生代謝症候群,及營養長期失衡下的致癌風險。如同前面所述,吃糙米等食物攝取充分的維生素B1活化能量的迴路,使癌症會消失;相對的吃精緻醣類就容易缺乏維生素B群,大幅提高致癌的風險。
防癌飲食原則:
1.攝取大量蔬果植化素,強化生命力。
2.積極食用糙米、胚芽米。(少吃白米、無糖)、薯類,作為醣類來源。(吃全食物、活的食物、不吃沒有生命的食物)
3.積極攝取大豆、大豆製品,作為主要之蛋白質來源。
4.限制鹽分(盡可能無鹽)
5.限制動物性蛋白質、動物性脂肪。(動物性佔1/7,以魚類、貝類為主)
6.攝取好油(Ω9、Ω6、Ω3皆要平衡攝取),除了可攝取富含油脂的近海魚(鮭魚、鯖魚)、堅果(如核桃、杏仁果...等);料理應選擇天然、富含高天然抗氧化劑而較安定的油品。建議應挑選初榨冷壓的油品、避免溶劑萃取的精製油。初榨冷壓未精製的酪梨油是烹調食用油的首選,橄欖油是平價的好食用油,椰子油不宜貿然使用,能正確慎選才能對健康有幫助而避免受害。(參考認識脂肪)
良好的飲食習慣
1.喝水30分鐘後,等水抵達腸道後再開始吃食物。可以在午餐或晚餐前一個小時,開始慢慢喝下500~700ml的水。
2.餐前先吃水果及蔬菜,補充酵素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、纖維素、醣類,約20分鐘後再吃其他的餐點。不但可以活化腸道的運作,飯前「適度」補充些水果的醣類,也可達到預防吃太多的絕佳效果,而蔬果中的纖維素,則除了可協助腸道的蠕動外,亦可延緩米飯、麵食消化吸收進入腸道的速度,並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精緻澱粉。
3.糖、及精緻澱粉應避免食用;但如因外食無法避免攝取白米或白麵等精緻澱粉,應將其吃的順序放到最後。飯後一定要吃甜點的習慣,常造成熱量過多也應該避免。
4.富含豐富食物纖維的糙米雜糧飯,不但可以預防飯後血糖急速升高,也能充分獲得養分,即使沒有其他配菜直接吃也不會有問題。
5.仔細咀嚼,能促進唾液分泌,也可使食物與胃液等消化液充分混合,有助於食物的消化。
6.選擇天然保健食品,有效補充食物中不足的酵素(能成為體內酵素、提升體內酵素量的營養素)。
7.斷食,讓身體休息與排毒。斷食是為了「排出體內毒素」(不好消化的動物性食品、加工食品)。斷食並非什麼都不吃,而是要補充「好水」和「酵素」(新鮮水果、營養輔助食品)。隨時提醒自己少時、同時多創造「飢餓狀態」(啟動由脂肪產生熱量的酮體循環)
參考資料
1. Lavon J. Dunne, 2001. Nutrition Almanac(營養百科) 5th Edition, McGraw-Hill
2. 日本癌症治療名醫”濟陽高穗”(千葉大學教授、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、台西診所院長)濟陽式抗癌食療法
3.世界腸胃內視鏡外科權威”新谷弘實”(美國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教授、北里大學客座教授兼研究員)
4.日本抗老醫學權威”白澤卓二”(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研究所抗老醫學客座教授)的零糖飲食、生酮飲食
5. 美國康乃爾大學柯林‧坎貝爾(T.Colin Campbell)教授的「救命飲食」(The China Study)。
6. 自然療法之父"馬克斯.葛森"的葛森療法(The Gerson Therapy)